應用中文歷年論文輯篇名
丁如盈:《紅樓夢》的「妒」與「療妒」
林 琳:論《紅樓夢》中儒家思想的二重性
胡倩茹:《高麗史》中的「夷狄」
徐惠玲:藍博洲《台灣好女人》的書寫策略
陳立新:淺探《紅樓夢》詩論──以〈葬花詞〉為例
陳明恩:《論語》「無友不如己者」之說解及其問題
陳富容:司馬遷引孔子言論評管仲之意涵探析
陳溫菊:《詩經》中的婦女採集詩及其生活群像
游秀雲:《紅樓夢》圖畫敘事與康雍乾風尚析探
蔡淑閔:明儒鄒元標的「朱陸王異同論」
蔡造珉:劍鬼再現,大話武俠──郭箏武俠小說探
鄭紅雪:王靜芝文人書畫美學探析281-302
鍾哲宇:論王育《許氏說文解字六書論正》「中醫學」觀點之釋義
蘇恆毅:表演藝術評論的建構──任務導向評論寫作教學在大一國文課程的實踐與成效
丁如盈:《紅樓夢》裡科舉教育之研究
李光龍:顧頡剛購書的日常生活書寫──以《顧頡剛日記》(1921-1927)為中心
李佩師:施瑋小說與《聖經》之互文敘事
李敏瑋:貓街人生──從《憂鬱的貓太郎》分析王幼華的書寫策略
胡倩茹:《高麗史》引孔子言初探
徐惠玲:六卷構造‧活體叢書──《重修竹南鎮志》析探
陳明恩:《論語》〈子在齊聞韶章〉異讀析論
陳啟仁:從「招隱」與「反招隱」論魏晉隱逸詩
陳富容:從伯夷叔齊之怨看司馬遷對孔子思想的接受
陳溫菊:三晉地理文化所孕育的諸子人物及其思想
游秀雲:《紅樓夢》擬聲辭「啐」情緒狀態之研究
蔡知臻:錯置,然後追尋:論陳雪《陳春天》中的「局外人」
蔡淑閔:苦難中的追問──〈約伯記〉與〈天問〉人神天關係論之比較
鍾哲宇:從宮室類字比較清末《蒙學報》〈釋名〉與字課圖說之釋義內容及方法
丁如盈:《紅樓夢》的喜劇創作手法
李敏瑋:論周銘的品評觀──以《林下詞選》為例
林孟蓉:彰化福海宮籤譜探析
金貞恩:臺灣影像創本在韓國的接受情況研究──以青春電影及偶像劇為例
胡倩茹:《高麗史》中有關《孝經》的記載
徐惠玲:清高拱乾〈藝文志〉探析
張旭琪、魏聰祺、張喬妍:海峽兩岸2021年流行語之修辭對比分析研究
郭 萍:對《曾國藩家書》的解析
陳明恩:《論語》「君子無所爭」章異讀析論
陳啟仁:魏晉詠史詩之「正變說」述評
陳溫菊:試論唐代科舉「以詩取士」與唐詩興盛的關係
游秀雲:金聖嘆《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甲集七言律》對《紅樓夢》的影響
趙雙花:抗戰語境下的歷史原初回歸與現代秩序重建──馮至小說《伍子胥》再解讀
蔡淑閔:「因信稱義」與「論功行賞」──《聖經.羅馬書》與《太上感應篇》勸善思想之比較
鍾哲宇:論沈濤《說文古本考》對於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之承繼及考訂
游秀雲:金聖嘆六才子書對紅樓夢的影響
林琳:大觀園女兒空間的多重屬性
李秋鳳:論《脂硯齋重評石頭記》賈母並無棄黛保釵
徐麗霞:清代臺灣方志「魁星會」說解
徐惠玲: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──王昶雄的歌詞建構與實踐
賴恆毅:晚清斌椿的歐遊書寫
洪士惠:新時期藏族漢語長篇小說
侯羽穜:現代散文悲天憫人之情懷
鍾哲宇:論《史記》「六藝」、「六經」之涵義
黃智明:論《通志堂經解》本與《四庫》本《毛詩指說》之異同及其價值
胡倩茹:《高麗史》中有關《論語》的記載
游秀雲:《紅樓夢》服飾書寫析探
蔡淑閔:基督教工作觀對大學職場倫理課程之啟示
鍾哲宇:錢大昕「《說文》連篆為句」說析論
徐惠玲:清代林豪《東瀛紀事》書寫研究
蔡知臻:論楊牧散文《山風海雨》中花蓮書寫之敘事策略
范凱婷:純情武俠夢──戰後臺灣武俠敘事文本中的文化想像以葉宏甲武俠漫畫為考察對象
吳文慧:從寫作病句談漢語語法教學之必要
林琳:論《紅樓夢》中史湘雲的雙性同體現象
游秀雲:《論語》中孔子教學析探
陳溫菊:《詩經》中的伊人、良人與美人
張瓊霙:從小說到電影──《聊齋誌異》愛情觀之流變
楊慶偉:鲁迅與周恩來家譜的最新發現
陳富容:《史記》李衛霍書寫之互見筆法研究
徐惠玲:清初方志遊記書寫──以陳夢林〈望玉山記〉為例
徐天佑、何台華:白先勇之《臺北人》──有關地理時空書寫之析理
鍾哲宇:從清代《四庫全書》的編纂論乾隆皇帝對乾嘉考據學風之影響
游秀雲:研讀《紅樓夢》的兒童視角
康棟東、楊慶偉:《紅樓夢》成書於大孤山──曹雪芹後代研究
林雯卿:一位小說家對中文字型的思考與挑戰──以王文興為例
韓學宏、黃朝錦:星馬《射鵰英雄前傳》作者與慣用語──大數據研究
徐麗霞:自許先生盧若騰文及其社會詩──以金門鄭家軍為例
陳溫菊:《詩經》中具負面意象的幾首動物詩篇
陳富容:唐詩中的李陵書寫
陳啟仁:從「田園詩」論王績對陶淵明的接受
徐惠玲、林國政:《史記.項羽本紀》與詠史詩
蔡淑閔:楊廷筠與朱宗元「聖愛觀」之比較研究
陳明恩:先秦兩漢古籍所錄與諫相關詞彙考述
胡倩茹:《孟子》「喜怒」觀
侯羽穜:佛教地震說
鍾哲宇:試論清初《說文》學之內容特點
游秀雲:《紅樓夢》中所呈現的觀音信仰
朴永煥:《三國遺事》與《日本靈異記》裡的觀音說話内容比較
李 燕:論《楞嚴經》在觀音信仰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
徐惠玲:從桃園地區佛教寺院之發展考察觀音信仰
徐亞萍:曾國藩對文官及武將的培選與考用──以郭嵩燾及羅澤南為例的論析
陳明恩:諫說之法──〈難言〉之理論蘊義
林雯卿:「現代性」的兩個面向:出發與洄游──以魯迅、王文興的小說為例
陳啟仁:阮籍《詠懷詩》之「首陽意象」初探
侯羽穜:慈悲化現的般若本尊──聖救度母
陳富容:宋代詩詞中的李廣書寫研究
李秋鳳:論富察明義題《紅樓夢》七言絕句二十首
鍾哲宇:清代引用玄應《音義》輯佚及校勘《說文》考論
游秀雲:《紅樓夢》中的家人
曹祖義:紀念曹雪芹誕辰三百周年暨生日解秘
李秋鳳:論《紅樓夢》五人核心結構中的妙玉
胡倩茹:孔子智論
郭璉謙:從閱聽者反應觀察《聊齋誌異》的當代演繹 ──以電影《畫壁》(2011)為討論核心
徐麗霞:臺灣清治時期祀典厲祭──姚瑩〈噶瑪蘭厲壇祭文〉
陳明恩:董仲舒君臣論述之理論基礎及其內涵
蔡淑閔:試論莊子「攘棄仁義」說
侯羽穜:佛子修行之基道果
徐惠玲:陳第〈東番記〉研究
楊慶偉:誰發現了美洲?消失在歷史塵埃中的華夏古族
陳溫菊:略論謝晉青《詩經之女性的研究》
陳富容:元雜劇下場詩改編研究
賴恆毅:顏雲年與瑞芳九份礦山──以《臺灣日日新報》為核心的探索
鍾永興:真實與假象──漢初君主崇儒與否之探究
徐亞萍:曾國藩的人才觀及其實踐
林雯卿:「 十二釵」與《紅樓夢》成書過程
陳啟仁:「飲者」與「隱者」 ──論〈宋傳〉對於陶淵明人物形象之建構與影響
吳文慧:清末等韻學的繼承與變革 ──以《李氏音鑑》和《古今中外音韻通例》為例
鍾哲宇:試論顧炎武《說文》學之意義及影響
游秀雲:《紅樓夢》中隱喻的旗人世家
楊慶偉:曹雪芹身世大解密:紅樓古詩與DNA的驗證
李秋鳳林雯卿 / 曹雪芹增刪改寫《風月寶鑑》始源探考
李秋鳳:論《紅樓夢》三春與三秋的敘述結構
徐福全:台灣生命禮儀吉祥話研究
趙艷紅:中國紫砂茶具的文化內涵及當今發展概況
徐亞萍:晚清知識分子的經世理想在文化心理上的深層意涵──以曾國藩經世理想的致用實踐為例
陳溫菊:漢字教學的「跨文化溝通」障礙與策略
胡倩茹:《孟子》的「憂」與「不憂」
陳富容:明代宮廷本元雜劇之演員排場研究
梁淑媛:文本的流動循環:清末日治臺灣醫療賦的疾病隱喻書寫
陳啟仁:「虛實之間」與「文史之際」──論〈五柳先生傳〉之書寫性質
徐惠玲:桃園平埔原住民族〈澹水各社祭祀歌〉研究
陳明恩:漢儒「五諫」述義
侯羽穜:理學「聖人」之理想
鐘哲宇:論「《說文》四大家」學術史之意義
林平和:姜兆錫《禮記章義》評議鄭玄《禮記注》改讀之探究・續篇
徐麗霞:「義學」與〈大觀義學碑記〉初探
盧心懋:《左傳》「仲尼曰」淺析
鐘永興:人間有情──從〈鄭伯克段於鄢〉、〈管晏列傳〉、〈李娃傳〉三文展開論述
張伯宇:徐復觀先生莊子形上學詮釋的轉折
黃雅莉:經典文本細讀下的靈魂交會與哲思體悟──以王鼎鈞〈一方陽光〉為例
游秀雲:《紅樓夢》研讀教學的面向與省思
李秋鳳:論《紅樓夢》三春與三秋的敘述結構
陳啟仁:「有意為文」與「以文為學」──錢穆「魏晉文學覺醒說」析論
徐福全:台灣民間傳統喪葬禮儀中的經學元素及其流變──以銘旌為例
徐亞萍:曾國藩家訓思想與中國孝文化的關係初探
胡倩茹:《論語》中的「憂」與「不憂」
林雯卿:《紅樓夢魘》──張愛玲對《紅樓夢》的拆解與重構
鐘永興:《莊子‧逍遙遊》的現代意義──從「中國文學鑑賞與創作」之授課實務展開論述
盧心懋:略論《左傳》所記之自處之道
徐惠玲:當方志遇上經典──方志運用《史記》體例纂修研究
林平和:姜兆錫《禮記章義》評議鄭玄《禮記注》改讀之探究
徐麗霞:陳維英的教學經歷與教學書寫
陳富容:《元曲選》之劇末韻白改編研究
陳明恩:釋《論語》之「直」
蔡淑閔:從「仁者愛人」論楊廷筠對「愛人如己」之解讀
徐福全:社會變遷下的臺灣喪葬禮俗
范宜如:記憶的風景:紀錄片〈二十五歲,國小二年級〉的童年再現
陳溫菊:臺灣圖書出版產業的發展趨勢與中語文學系對編輯人才「專業職能」的培訓方向
朱明珍:台灣原住民日月神話之文化功能探討
游秀雲:《紅樓夢》對林紓傳奇小說的影響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──產官學的結合
李秋鳳:論林黛玉詩〈五美吟〉及其女性主體意識
周志煌:「全球化」效應下的生命尋根—以〈古都〉與〈拾骨〉中的「記憶書寫」與「悲傷治療」為例
陳富容:明代宮廷本元雜劇之劇末韻白研究
梁淑媛:比興‧風骨‧綺靡:論陳子昂〈感遇〉組詩與《楚辭》之互文關係
胡倩茹:《詩經》中的身體觀──論詩中之「威儀」
邴尚白:上博楚竹書〈蘭賦〉釋譯──兼論其文體歸屬
陳啟仁:「文學自覺」與「永明新變」──論沈約《宋書.謝靈運傳論》
林平和:陸奎勳《戴禮緒言》評議鄭玄《禮記注》改讀之考辯肆編
徐亞萍:曾國藩擘建湘軍、推展洋務的領導思想及其成效──以晚清產、官、學締結的創舉為例
蔡淑閔:吳淑《事類賦》考
陳明恩:導養得理,以盡性命──嵇康養生理論之基礎與方法
游秀雲:《紅樓夢》養生粥的承先與啟後
林平和:陸奎勳《戴禮緒言》評議鄭玄《禮記注》改讀之考辯參編
江惜美:朱弁《風月堂詩話》論蘇軾詩
徐福全 許志鴻:探討歌仔表演文創──以金枝演社〈大國民進行曲〉胡撇仔詮釋為例
徐亞萍:曾國藩的軍事創新策略及其實踐
徐麗霞:清治板橋地方文化之流變
康世統:創造力教學及其在國文教學上的運用之研究
陳溫菊:淺談華語教學中的「文化缺項」──以《論語》的「仁」字為例
蔡淑閔:從黃宗羲思想論其「文與道合」之文學觀
林雯卿:尋根後的家鄉書寫──以賈平凹作品為例
胡倩茹:孟子之鬼神觀
陳明恩:五行理論的發展及其結構之轉變
陳啟仁:陶淵明〈神釋〉之「立善」思想──兼論《形影神》之寫作緣起
盧心懋:論《左傳》所見之宋襄公
李秋鳳:論釵黛與賈寶玉之愛情──以競詩為主題
鍾永興:從朱熹的學思歷程析論其「排佛老」、「駁易簡」之思想理路
梁淑媛:人文地景中的戀歌—─《全唐詩》瀟湘意象析論
朱明珍:從泰雅族石生人神話看其社會習俗的形成
陳德昭:孟子思想要義探討
彭心怡:江西南昌片贛語「送氣分調」與「次清化濁」兩項音變發生順序的探討
黃靈燕:艾約瑟《官話課本》記的北京官話讀書音和口語音
徐亞萍:曾國藩的實學初探
徐麗霞:歷史.地景.文學 ── 劍潭勝蹟與劍潭詩作管窥
金周生:論「濁上讀去」與其制約基礎
盧心懋:論《左傳》所見之周文王
李秋鳳:論大觀園與十二金釵的興衰
陳明恩:天之哲學的建構與董仲舒春秋詮釋學的形成
林平和:陸奎勳《戴禮緒言》評議鄭玄《禮記注》改讀之考辯續編
宋韻珊:韻圖編纂與出版流布──從《韻通》談起
蔡淑閔:陽明學派之建立與發展
游秀雲:《紅樓夢》的「閱讀」與「互文」的模糊敘述──從前五回說起
胡倩茹:李白詩中對建安詩人之評述
陳德昭:《紅樓夢》之飲食探討
游秀雲:《紅樓夢》跨領域研究之現況與未來
侯羽穜:天理與人欲的取捨─從《紅樓夢》的愛欲情仇談起
陳富容:戲話王熙鳳──以當代改編王熙鳳戲曲為討論主軸
徐亞萍:清代變局中的官場文化現象與士紳地方權勢──從《紅樓夢》的「護官符」事件談起
徐福全:《紅樓夢》的白事
林雯卿:「釵黛合一」的可能性及其困頓
徐麗霞:臺灣清代八景的權力結構與回歸意涵──以「臺灣府八景」為例
陳明恩:董仲舒災異說析論
陳啟仁:「高人性情」與「細民職業」之辨――論齊梁文人對陶淵明「田園詩」的理解與接受
呂昭明:淺論郭店竹簡《五行》的語文問題及其與荀子思想的關係
王三慶:己酉本《紅樓夢》研究
卡琳娜:《紅樓夢》第一俄譯本跟第二俄譯本之比較
王佩琴:《紅樓夢》的「閱讀」與「互文」的模糊敘述──從前五回說起
李秋鳳《紅樓夢》人物對照手法的研究